复活节



复活节的起源

在古代教父的著作中,以及礼仪书中,复活主日有不同的名称,以表示此主日的重要与特色,如:“伟大的日子”,“光明的日子,奥秘的逾越节”,“庆节中的庆节”,“逾越救恩之日”,“永生之诞辰”,“主的复活”。古代的时候,逾越节庆典在复活前夕守夜礼中举行,在天明前以弥撒做结束。此弥撒即为复活主日的弥撒。但很早就有人想把此逾越庆典延伸到复活主日整天之中,因为依圣经记载,这一天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事件:首先有天使向扫墓的妇女报告耶稣复活的消息,以后在这一天内前后显现给玛丽.德蓬、西满伯铎、厄玛坞二徒,最后那天晚上又显现给十位门徒。因此,复活主日这一天的庆典先在耶路撒冷教会开始,并不为奇。艾特丽亚(第四世纪时)曾叙述当时在耶路撒冷庆祝主复活的情形:天明前,教友与新领洗者到复活堂举行弥撤,然后回家吃早点。之后,大家偕同主教及圣职人员游行到各圣地,唱诗祈祷,最后到“熙雍”,即复活主日晚上,耶稣显现的地方,在那里,门徒们曾把门窗紧闭,耶稣突然站在他们中间。

复活节的意义

复活主日,如以上所述,原无专用弥撤、因为前夕守夜礼通常延伸到主日清晨。现在以参加此主日日间的弥撤,这可视为对耶稣复活的延续庆祝。为考虑来参与弥撒的教友中,有不少未曾参加复活前夕的礼仪,因此,讲道时要提及前夕守夜礼的重要性,尤其对置于祭台旁的复活蜡烛加以解释,使教友了解逾越奥迹的各个幅度,以及其统一性。弥撒经文所表达的是教会对耶稣之复活所洋溢出的惊叹与喜悦之情。进堂咏首先宣报耶稣复活的喜讯:“主真的复活了,阿肋路亚”今天主祭诵念的集祷经、献礼经、领圣体后经、颂谢词等均强调逾越奥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过节不仅是纪念耶稣的复活,而是与耶稣一同经过死亡的过程而后进入复活的光荣。

复活节弥撒的经文中把十一世纪初Conrad 王宫廷司铎魏玻神父(Wipo)于所作歌曲纳入,在复活八日庆期中歌咏或朗诵。中世纪所发展的宗教戏剧是由此首圣诗得到初步的启发。
 魏玻的诗句很自然地提示给复活剧这极生动的一景:

—玛利亚,请告诉我们,你在路上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永生基督的坟墓,和复活后无比的光荣,

—还看见天使作证,又有汗巾和殓布。
—基督,我的期望——已经复活,祂要先你们而去加里肋亚。

 —我们知道,基督确实从死者中复活了。

复活节的一些习俗

在中世纪,所有的基督徒在复活节日出之时庆祝,因为依据古老的传说,太阳在复活节清晨欢喜跳跃三次,以光荣耶稣的复活,穿云而出的光芒有如天使般欢舞。欧洲的民众在复活节清晨聚集在旷野或山顶观看日出的光辉,在破晓之时鸣炮与钟声,乐队与圣咏团以阿肋路亚及赞美歌声来庆祝像征耶稣升起的上升太阳。至今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仍保有这种清晨致敬习惯。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古老习俗,教堂从早到晚要以短暂间隔来持续的敲钟,提醒信友这是一年最伟大的日子。由于四旬期守斋的缘故,到了复活节,在用食物之前,先予以祝圣。第七世纪时,已有祝圣羔羊的记载,以后又补加了油脂及火腿的祝圣。第十二世纪时,又开始了鸡蛋的祝圣,此蛋多涂以红色,还有其它食品,如奶油、乳酩、面包等的祝圣。十三世纪的礼仪学者杜朗主教(Durand)曾写说:“在这圣日,我们该吃的无一不是经司铎祝圣的。” 在礼仪改革前的圣教礼典中仍保留了羔羊、蛋、面包的祝圣经文。祝圣羔羊的经文使人想到梅瑟领导以色列人逃离埃及时,是借着羔羊的血,这羔羊(后来称为逾越节羔羊)是耶稣的预像:祂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藉祂在十字架上所洒的血,使人类摆脱罪恶与魔鬼的奴役。在欧洲许多国家,此复活主日的主餐均食羔羊肉。

蛋很早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春天——新生命的开始。到了基督徒的时代,更赋予一层宗教意义: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复活节用蛋来表示喜乐,另有一实际原因:在很早的时期四旬期守斋时也禁上吃蛋类。在复活节,教友习惯把蛋涂成灰色,请神父祝圣,自己也用作礼物送给朋友。祝圣蛋的经文祈求天主使之成为健康的食品,要为庆祝耶稣的复活、怀着感激之情去食用。祝圣面包(食粮)的经文使我们想到耶稣是天使之粮,是永生的活粮。在欧洲许多国家中,复活节时通常烤制特别的复活节面包,面包上划有耶稣基督的字样、或十字架、或羔羊的图样。因此,面包的祝圣礼也使人忆及基督的逾越奥迹。新订祝福礼典中,有新的食品祝圣仪式,也包括羔羊(肉)、食品(面包)、饮料等的祝圣经文。主要目的是要圣化教友的日常生活,使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结合。